有時,我會接到這樣的需求——
「我們這裡有幾頁 UI 想請你們幫忙美化一下。」
這類需求其實再常見不過,
也讓我再次意識到:這個世界對於數位體驗設計的理解,仍然非常薄弱。
UI 從來不只是畫面好不好看。
它背後藏著多少互動思考、流程選擇、狀態處理,
往往只要開始一做,就牽一髮動全身。
我們會發現:
一旦互動模式需要微調,接下來就是架構要重排、資訊要重組、引導要重寫、狀態回饋要重構……
你以為只是要畫 UI,結果我們其實在重設邏輯與策略。
1. 設計不是一次性交付,而是持續對話
在傳統的外包邏輯中,設計通常被當作「一次性交付」的服務。
你給我一份 brief,我交出一份設計檔案,雙方握手說聲再見。
但在真實世界裡,設計從來不是這麼線性的事。
因為設計處理的,從來不是靜態問題,而是動態系統:
用戶在變、需求在變、商業策略也在變,
唯一不變的是變本身。
所以,真正有價值的設計合作,
從來不是「你給需求我畫圖」,
而是「我們一起看清問題,共同進化解法」。
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設計陪跑:
不是把結果交給你,而是一起跑一段路,
幫你調整方向、校準步伐,甚至——幫你在需要時暫停,呼吸,然後再跑。
有時候陪的是討論,有時候陪的是轉彎,
更多時候,陪的是那些你自己都還沒釐清的模糊與矛盾。
想像 Apple 早期推出的 iTunes 註冊流程,曾因填寫欄位過多與界面設計不夠直覺,導致大量使用者在完成帳號前就流失。Apple 並不是急著用視覺包裝去「美化」,而是透過觀察使用行為、調整欄位順序、簡化步驟與加強狀態提示,最終讓整個轉換流程更貼近用戶心理節奏。
我們常說:「設計是過程的重構,不是畫面的翻新。」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畫多少圖,而是能不能把使用者引導到對的方向,並陪它一起跑完這段路。
2. 從「做什麼」到「為什麼做」
很多時候,客戶來的 brief 看似明確:「我們想要新增一個功能/改版首頁/加強轉換率」。
但當你靜下來問:「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」
空氣會短暫地凝結,對話也往往從這裡,才真正開始。
這不是挑戰 brief,而是尊重問題。
設計陪跑者的角色,就是要在任務之前,先釐清動機;
不是問「你要什麼」,而是問「你為什麼覺得需要這個」。
因為:
一個「增加轉換率」的任務,背後可能是流量不對、不是頁面不好
一個「重新設計」的需求,背後可能是商業模型早已失焦
一個「加 AI 功能」的期待,背後可能是對競爭的焦慮而非實際用戶需求
設計陪跑者的價值,
不是幫你「做得快」,而是幫你「決定做什麼才值得」。
真正有效的設計,不是出現在 figma 裡,
而是出現在我們對問題的定義裡。
設計是決策的前哨,而不是畫面交付的尾巴。
以 Airbnb 為例,在早期平台設計中,他們曾面臨一個簡單又關鍵的問題:「為什麼使用者遲遲不願下訂?」
許多創業團隊可能會直覺想加入限時促銷、提高圖片品質或強化評論排序,但 Airbnb 團隊選擇回頭問更根本的問題——用戶對陌生人住宿的不安感從何而來?
於是,他們設計了信任系統、身份驗證流程、房東房客互評機制,讓平台不再只是功能媒合工具,而是建立一層心理安全感。這不是在做視覺設計,而是在做動機設計與信任工程。
設計不是把 brief 做完,而是把 brief 往深處問清楚。
「設計」其實是回到市場與定位這種上游決策的一部分。
3. 設計是策略力,而不只是視覺實作
當你習慣把設計當作「交稿」,你只會期待它交出漂亮的結果。
但如果你把設計視為一種「策略」,你會開始期待它帶來選擇與判斷。
真正的設計陪跑,不只是能畫,而是能幫你看清楚該不該畫、什麼時候畫最有效。
因為有些時候,最重要的設計決策,就是「不做某些事」。
當你的團隊正卡在模糊期、優先順序混亂、用戶回饋兩極時,
陪跑的設計師可能什麼都不做,
但他會問出:「現在的問題,真的是介面嗎?還是整個商業邏輯不清?」
這時候,設計的角色不再是「視覺轉換機」,
而是像策略 sparring partner 一樣,在你還沒準備出手前,陪你反覆演練、校準角度。
這也是為什麼,我們會說:「好的設計,不是 deliverable,而是 decision support.」
設計,是陪你撐過混沌的能力,而不是美化混沌的外包。
看看 Tesla,他們並不是從「如何讓電動車看起來更像傳統車」出發,而是從「我們能不能顛覆汽車產業的核心體驗」切入。從最初 Model S 的中控螢幕設計,到後來 OTA(Over-the-Air)更新機制,他們不斷用軟體思維重構汽車體驗。
這些不是裝飾設計,而是策略性思考的延伸——用設計重新定義了「汽車是什麼」。Tesla 的設計團隊之所以具有策略地位,是因為他們不只是交付介面,而是用設計對整體產品策略提出挑戰、創造新解。

設計陪跑:幫你長出判斷力,也打破內部偏誤
在設計專案中,我們經常遇到來自內部的認知偏誤:
過度自信:「這樣設計一定會有效。」這種狀況常見於過去有成功經驗的團隊,習慣性將過去的成功邏輯套用在新場景中,忽略了市場與用戶行為早已變化。
確認偏誤:「我們早就試過其他方式,這樣最好。」這其實是把過去的經驗當作證據,排除了新的可能性,也讓團隊傾向只接受支持既有結論的資訊,導致創新被扼殺在討論初期。
單一觀點:「我們主管說要這樣做,所以就這樣做。」這種權威導向讓決策偏離用戶現實,團隊無法在策略層面充分討論,往往導致設計僅為『實現命令』,而非為問題真正尋求解法。
這些看似合理的決策,其實經常來自有限的觀察、部門視角或短期壓力。
設計陪跑最大的價值之一,就是成為一個可持續質疑與回饋的系統角色。當團隊陷入慣性時,有一個外部視角能提出不同觀點,打破內部的盲點泡泡。
這不是為了唱反調,而是為了確保設計能經得起「真實世界」的檢驗。 陪跑的設計師,不是反對者,而是站在使用者與產品中間的平衡力——不陷入組織內部邏輯,也不脫離市場與用戶需求。
設計,不只是幫你往前推,也是在你偏掉的時候,拉你一把。
很多人以為設計師是來「把你想的畫出來」,
但真正的設計陪跑,
是陪你在思緒模糊、商業未明、產品進退兩難時——
一起梳理、選擇、重構。
我們陪的不只是專案,更是決策的信心與成長的節奏。
你不用每次都已經想清楚才來找我們,
因為我們也不只是在等「畫圖 brief」,我們在等的是那段共走的距離。
這,就是設計陪跑真正的價值。
它不只是設計「做什麼」,更是持續陪你看清「為什麼要做」。
它不是給你答案,而是陪你一起找出更不容易被忽略的問題。
最重要的是,它不是裝飾視覺,而是一種面對真實、校準方向的判斷力訓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