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永續設計革命:從 UI 到碳足跡,我們錯過了什麼?
早在 2007 年,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發起了『Earth Hour 地球關燈一小時』活動,成為全球最大、最知名的國際環境保護運動之一。而數位設計界也不落人後,UI 暗黑模式(Dark Mode)的推動,不僅有效降低裝置耗電量,更能減少使用者眼睛疲勞。
根據普渡大學的研究,在 OLED 螢幕亮度達 100% 的情況下,從亮色模式切換到暗黑模式可節省約 39% 至 47% 的電力;但在一般使用情境下,省電效益約為 3% 至 9%。儘管如此,暗黑模式仍有助於減少眼睛疲勞,成為兼顧使用者體驗與環境影響的設計選項。
從這些趨勢可見,早在智慧手機與雲端崛起的初期,國際設計圈便已開始重視數位使用習慣對環境的永續影響。
在 AI 與 SaaS 爆炸成長的今天,我們談了很多設計效能、使用者體驗與成長策略,但卻忽略了另一條更根本卻被低估的軸線:數位永續(Digital Sustainability)。
本篇文章融合設計、科技與環境視角,從「Dark Mode 是起點、碳足跡是提醒、永續設計是目標」的框架切入,重新審視數位產品設計的代價,探索設計師如何成為未來數位永續的實踐者。
問題一:平台只關注「體驗流暢」,忽略了背後的數位碳足跡
網頁多動畫、雲端服務頻繁存取、無限制的訊息推送、影音串流……這些設計強調「體驗最佳化」,卻同時產生龐大的能源與伺服器負載。
解法:
在設計階段納入碳足跡評估指標。
採用綠色程式設計原則(Green Software Design)。
最小化資源請求,減少預設載入的影像或影片內容。
案例:
國際:法國 Ecodesign 法規已於 2022 年實施,明訂電商首頁大小不得超過 2MB,推動數位服務減碳轉型。
在地:gogoro 官方網站改版時導入模組化設計與圖片壓縮技術,優化載入效率,提升使用體驗。
問題二:永續僅視為品牌溝通語言,無法滲透產品核心邏輯
背後現象:
許多品牌會在行銷面溝通「我們支持 ESG」,但實際產品體驗中並未反映出這種價值。例如無紙化口號與實際工作流程仍需大量列印、下載、備份。
解法:
將 SDGs 目標內化為功能邏輯的一部分。
將 ESG 評估納入產品開發流程(如 PM 評分矩陣)。
將永續指標納入 UX KPI:如「使用者是否因產品減少資源浪費?」
案例:
國際:荷蘭 Circularise 使用區塊鏈追蹤供應鏈碳足跡,提升永續資訊透明度。
在地:聯發科啟用 ESG 雲平台整合內部碳盤查系統,提供自動化 ESG 報告生成功能。
問題三:設計只關注螢幕,忽略硬體生命週期
背後現象:
許多數位服務與硬體有高度整合,例如健康追蹤手環、POS 系統、Kiosk。這些裝置在設計時往往缺乏對其碳足跡、拆解回收性的考量。
解法:
在 UIUX 設計早期導入產品工業設計團隊協作。
使用模組化、可拆卸、可升級的硬體設計。
規劃產品報廢/回收/再利用的交互機制。
案例:
國際:Fairphone 採用模組化結構設計,使用戶能延長裝置壽命並自行維修。
在地:寶可齡醫療感測器設計採用可更換模組與回收機制,並建置專屬回收物流網。
問題四:資料中心的碳排放被視為 "技術部門的事"
背後現象:
UX 設計團隊多半不會接觸伺服器運算與資料儲存成本,更遑論其能源消耗與碳排。實際上設計的每一個 API 請求、內容結構、資料存取頻率,都影響著基礎設施的負擔。
解法:
UI 流程設計與資料調用密度連動,思考「每一步的後端成本」。
與 DevOps 合作,共同設計「節能互動模式」。
分析使用者行為,優化查詢與儲存頻率,避免過度記錄與上傳。
案例:
國際:Netflix 導入動態畫質適配與 AV1 壓縮演算法,有效減少頻寬與伺服器負載。
在地:長榮海運資料中心導入節能空調與 ISO 50001 認證能源管理系統,降低運營碳足跡。
設計師的角色,正從體驗顧問走向永續實踐者
設計師不再只是操作工具和美學,而是要用專業引導企業在數位轉型中走得更穩、更久、更負責。
鼓勵每位體驗設計師,從現在開始,在流程的每一個環節裡慢慢納入永續的考量。從色彩模式、元件規模,到資料調用與內容策略,每一筆設計決策都可能成為正向改變的起點。
數位產品的未來將不只是效能與成長,更是「是否值得被建構」。
下一步,我們可以從:「你設計的東西,能不能少一點耗能、多一點循環與永續的價值?」
👌 如果你有數位永續設計需求,歡迎主動聯繫 holden.chen@ingsist.com